为什么小时候哭得理直气壮
长大后却只敢躲着哭?

冷知识专辑,趣味知识专辑

    一项研究显示
    在十五岁之前
    人们哭泣的时候
    基本都是在外边


    而当人们成年之后
    70% 以上的哭泣却更多的是
    发生在家庭环境

    公共场所
    哭泣的频率下降约 60%
    这与「成年身份」的
    自我要求密切相关!


    那么——
    为什么小时候哭得理直气壮
    长大后却只敢躲着哭?


    01. 小时候——
    想哭就哭,反正有人哄


    小孩哭天经地义

    儿童负责情绪调控的
    大脑前额叶还没长全
    情绪上来根本憋不住
    一疼就哭、一饿就哭、不爽就哭
    哭泣是本能反应


    大人还会哄

    哭了有人抱、有人安慰
    甚至还能换来零食玩具
    哭简直是「生存技能」


    没人笑话你

    小孩子哭太正常了
    谁会跟一个五岁小孩
    说「你要坚强」?


    孩子通过哭泣传递需求
    (饥饿、疼痛、害怕)
    这是一种生存策略

    02. 青春期——
    开始憋着,怕丢人


    哭 = 软弱

    上了之后
    就被教育「别那么娇气」
    尤其是男生
    公开哭泣可能被同伴
    嘲笑或长辈批评


    开始要面子

    怕同学看见、怕爸妈唠叨
    难受了躲厕所哭
    或者蒙被子里偷偷掉眼泪


    偶尔破防

    除非真崩了
    (比如考试砸了、失恋了)
    才会在好朋友面前哭一场


    03. 成年后——
    哭都得挑地方,基本在家


    在外面哭 = 不专业

    上班哭?
    同事觉得你玻璃心
    聚会哭?
    朋友可能尴尬到脚抠地


    家里才是安全区

    关上门,没人看见
    家成为唯一能卸下伪装的空间
    终于能放心哭成狗
    哭完还得擦眼泪假装没事


    尤其是深夜独处时
    情绪更容易释放

    男女不一样

    女人哭更容易被接受
    男人哭可能被说「矫情」
    所以男的更憋着


    不过
    在鼓励情绪表达的文化中
    (如拉美国家)
    成年人公开哭泣接受度更高

    而在东亚、北欧
    压抑型文化
    私下哭泣更普遍


    04. 为啥会这样?
    当然是社会逼的!


    成年人就该情绪稳定

    社会默认长大就得扛事
    哭显得你
    「没能力」「扛不住压力」


    但憋着真不好

    研究说哭其实能减压
    硬憋反而容易
    焦虑、失眠,甚至抑郁


    现在风气变了点

    越来越多人喊「哭不丢人」
    但真敢在外哭的,还是少数


    05. 为什么
    我们需要关注这种现象?


    心理健康影响

    长期压抑哭泣
    可能导致焦虑、抑郁


    心理学认为
    流泪能释放压力激素
    (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社会观念的变迁

    新一代更提倡「情绪自由」
    比如职场中
    开始接受「脆弱的力量」


    总之

    「公开哭」「躲着哭」
    本质上反映了
    人如何被社会规则塑造

    小时候哭得理直气壮
    因为有人兜底
    长大后哭得偷偷摸摸
    因为怕人笑话


    但说实话——
    哭又不是犯罪
    凭啥长大了
    连哭的自由都没了?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
    哭泣都是
    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


    如果想更扎心
    可以加一句——
    「你上次放声大哭,是什么时候?」

    - END -


    » 更多 哭的冷知识